汽车膜基本种类
汽车膜可以分类四类:涂布与复合工艺膜、染色膜、真空热蒸发膜、金属磁控溅射膜。
1、涂布与复合工艺膜:
此种工艺的膜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,主要的功能是用于遮挡强烈的太阳光。此类膜基本不具备隔热作用,仅用于遮光。市面上能看到的就是早期的太阳纸,俗称茶纸。
2、染色膜:
此种膜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,市场上所见的多为深层染色工艺,以深层染色的手法加注吸热剂,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达到隔热的效果。因其同时亦吸收了可见光,导致可见光穿透率不够,加上本身工艺所限,清晰度较差。此类膜的另一大弱点是隔热功能衰减很快,而且容易褪色,这类膜价格相对比较便宜。
3、真空热蒸发膜:
此类膜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,真空热蒸发工艺是将铝层蒸发于基材上,达到隔热效果。此类膜已进入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金属膜领域,具备较持久的隔热性,但弱点在于清晰度不高,影响视野舒适性。其另一大突出弱点是反光较高,不管是内反光还是外反光,都较高。内反光高影响司机驾驶,严重者引起视觉疲劳并引发事故,外反光高影响行业视觉或会车困绕。
4、金属磁控溅射膜:
玻璃膜的最高工艺,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,经历了多种技术革新,磁控溅射工艺是将镍、银、钛、金等高级宇航合金材料采用最先进的多腔高速旋转设备,磁控溅射工艺的产品除具备很好的金属质感、稳定的隔热性能外,还具有其他工艺所无法达到的清晰度与低反光及持久的色泽。
工艺差异
涂布工艺膜——不隔热:
-
基本没有隔热效果;
-
不含金属隔热层,只在胶中加了染色剂来遮挡光线;
-
可见光透射率低,透视性差;
-
非常容易褪色(通常变为紫色),并且在长期使用后易起泡。
染色工艺膜——通过化学吸收达到隔热:
主要是在胶中加入吸热的化学品,在短时间内可吸收一些热量,产生似乎很优异的隔热效果,饱合之后会产生远红外线进行二次辐射(类似暖气片的效果),远红外线是无方向性的,不象太阳中的近红外线,照到的地方才感觉到热量;
演示时具隐蔽性,因短暂的热量不会暴露其缺陷,以达到蒙蔽消费者的目的:
-
真空热蒸发工艺膜——通过金属的反射阻隔热量:
-
不具光谱选择性:高透光的同时,产生热量的红外线也大量透过;隔热性能提高的同时又大大影响可见光的穿透。
-
类似于镜面的高反光,容易造成光污染,有些产品为减少反光;在膜内的胶中掺有染色剂,易老化褪色;
-
大多数只含单层金属,且金属层不均匀;
-
大部分是由蒸发处理而成(类锡铂纸的生产工艺),或是通过单层溅射喷涂工艺而成。
多层磁控溅射光谱选择膜——(真正的反射热量)使用多层磁控溅射技术生产,具光谱选择功能的智能薄膜:
-
在保证高清晰度的同时,其隔热性能表现极其优异;
-
采用多达5至11层的贵金属溅射而成;
-
完全靠反射阻隔产生热量的红外线,不会产生二次辐射现象;
-
不含染色成份,色泽稳定,永不褪色。
重要应用参数对比
属性 |
涂布工艺膜 |
染色工艺膜 |
真空热蒸发膜 |
磁控溅射膜 |
隔热性能 |
无 |
差 |
较差 |
好 |
隔热持久性 |
无 |
易衰减 |
一般 |
恒久 |
色泽及性能稳定性 |
染色,易褪色,3-5个月 |
染色,易褪色,3个月-2年 |
色泽不均匀,稳定性不高,1-3年 |
稳定,5-10年 |
清晰度 |
差 |
差 |
较差 |
高 |
反光 |
低 |
低 |
高 |
低 |
对电子信号的影响 |
不影响 |
无 |
高 |
有影响 |
隔热原理 |
无 |
吸热剂 |
反射 |
反射 |
进入21世纪,以量子膜为首,新一代的窗膜出世了——光谱选择性膜,这种技术通过多种金属膜层的相互消光,使汽车膜的反光率大幅下降,而金属层根据红外热的波段,选择性的反射大量红外热。因而成就了一种高透光、高隔热、低反光的新一代汽车膜。
来源:涂布大课堂 侵删